文|徐 来
编辑|徐 来
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
建兴六年,诸葛亮以丞相之位,正式揭开了北伐魏国的序幕。
这场备受期望的战争却以败告终,还折损了蜀汉十一位将领,到底是怎样的失误,让这位千古智者遭遇如此重创?
时局动荡,北伐开端
建兴五年,蜀汉国都成都,寒意深沉。
诸葛亮身穿一袭青衫,独自伫立在府中,沉思着当前局势。
蜀汉已经摇摇欲坠,东吴结盟不稳,魏国虎视眈眈,而蜀汉自身的力量不断流失。
刘备去世后,年幼的刘禅初登帝位,国力弱小,内忧外患。
而魏国的大将曹真、司马懿等人,镇守要地,时刻准备吞并蜀汉。
蜀汉要自立、要复兴,便需采取更主动的出击姿态,诸葛亮再三思量,明白北伐魏国,成了蜀汉唯一的出路。
数月后,诸葛亮将这份决心写成《出师表》,递交给刘禅。《出师表》中,诸葛亮言辞恳切,表明自己“夙夜忧叹,恐托付不效,以伤先帝之明”。
承诺自己将以全力保卫蜀汉,发誓完成刘备未竟之业。
这封表章传达了诸葛亮的决心,朝中上下皆为之动容,而刘禅更是亲自将“丞相”之位赐予诸葛亮,并将军政大权悉数托付。
是年九月,诸葛亮完成备战部署。
蜀汉军队迅速在汉中集结,准备以此为北伐起点。诸葛亮的兵力并不雄厚,只有三万精兵,与魏国的兵力对比悬殊。
他在选将、用兵、后勤方面,力求尽善尽美。
出征前,诸葛亮召来众将,详细讲述了北伐的战略和战术,尤其反复叮嘱街亭的重要性。
这次北伐,他选定的目标是魏国的陇右地区,试图控制此地的战略要道,打开进入关中的门户。
诸葛亮站在军帐之中,眼中坚定,语气铿锵:“此战若胜,关中门户洞开;此战若败,则退守汉中再做打算”。
将士们齐声应诺,士气高涨,蜀军开始分批出发,蜀国边境再无宁静,旌旗飘扬,马蹄疾行,蜀汉军队浩浩荡荡奔赴前线。
整个蜀国笼罩在一股兴奋与期待的气氛中。
建兴六年正月,蜀汉军队进入汉中。诸葛亮指挥部队依次进驻,自己则留在汉中后方,以便统筹全局。
前锋部队迅速攻占,陇右边境的几个小型哨站,蜀军的迅猛进攻,让魏国猝不及防。
魏国朝堂上下顿时震动,开始严阵以待。
街亭失守,败局初显
蜀军一路逼近,战报频传,进展似乎顺利。
为保障蜀军后勤与补给线安全,诸葛亮命大将马谡前去驻守街亭。
街亭是关中南北的要道,地势险要,一旦街亭失守,蜀军前线将被切断,北伐计划也将全盘受挫。
街亭关系重大,诸葛亮再三叮嘱马谡,一定要守住此地,并派遣王平为副将,协助防守。
马谡表面听命,但心中自信满满。
马谡自幼好读兵书,深受诸葛亮信任,然而他缺乏实战经验,思维过于理想化。
他到达街亭后,违背诸葛亮的指示,擅自决定将兵力部署在山顶,而非控制水源。
这一决定导致蜀军处于补给困难的境地,也使得街亭防守岌岌可危。
魏国方面,老将张郃奉命驰援街亭。
张郃久经沙场,目光如炬,敏锐察觉到马谡的布阵漏洞。
他果断调集重兵,封锁蜀军水源,断绝其后路。
街亭之战随即爆发,魏军层层包围,蜀军陷入危急之中。
水源被截,蜀军上下士气低落,饥渴难耐,苦战数日,伤亡惨重。
蜀军在绝境中挣扎,马谡几次试图突围,均未成功。
魏军占据主动,持续打击蜀军的防线。街亭失守的消息传至诸葛亮耳中,他的脸色骤变。
这一战关系全局,街亭的失守使得蜀军无法继续进军关中,只能被迫撤退。
诸葛亮当机立断,下令全军回撤汉中,避免无谓的牺牲。
退兵途中,蜀军几次遭遇魏军的伏击。
为掩护撤退,蜀汉军队中多名将士被迫断后牺牲,甚至包括王平等忠勇之士。
蜀军撤退的路上,哀鸿遍野,士气低落,不少将士心生愧疚与懊悔。
北伐初战失败的打击,让蜀汉朝野上下都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。
将士折戟,悲壮殉国
蜀汉军队撤离街亭后,行军之路艰难。
街亭一役的惨败使得蜀军失去战心,尤其是马谡的失败,引发了军中将士们的,失望与动摇。
大军撤往汉中途中,魏军穷追不舍,蜀军再遭重挫,士气极度低迷。
这一路上,蜀汉名将频频殉国,蜀汉的元气不断消耗。
退路上,魏国老将张郃指挥追击,行军布阵环环紧扣,步步掣肘蜀汉大军。
为护全军顺利撤回,蜀汉副将王平主动要求断后。
他面色凝重,环顾疲惫不堪的蜀军兄弟们,语气坚定:“若是张郃追兵赶上,大军便无生路。我,断后”。
言罢,他看向诸葛亮,眼神分明不舍,但更有决心。
诸葛亮微微颔首,眼眶微红,却不再言语,默默挥手允诺。
王平带领一支偏军扼守险地,迎击魏军。
他们顽强抵抗,以少敌多,拼尽全力延缓敌军追击。魏军大队人马步步进逼,王平多次率军突围,战至筋疲力尽,始终不肯放弃。
王平身中数箭,身边的士兵倒下越来越多,鲜血浸透了山野,王平却依然挺立战阵中。
数日后,他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,自己也力竭殉国。
王平的忠勇与牺牲,使得大军得以继续撤退,这一战也使得蜀汉众将无不动容,纷纷默哀。
蜀军在漫长的撤退路上不断减员,死伤惨重。另一名将领——邓芝,更是以身殉国。
邓芝带着一支精锐部队,随军断后,尽力拖延魏军的步伐。
此时他明白自己的命运已然注定,转身向众军士说道:“若大军得救,我等虽死,亦无憾。”他率领部队与魏军激战,奋力掩护蜀军撤退,直至最后寡不敌众,力战而亡。
每一位将领的牺牲,都刻在蜀汉军士的心中,这份沉重的牺牲,换得大军得以撤回汉中。
一路上,蜀军每前进一步,身边倒下的兄弟就多一些。
将士们的面色愈发灰暗,步伐愈发沉重,每个人都明白,这条路上留下了,太多血泪与兄弟的尸骨。
蜀军终于抵达汉中,而这一役的代价却让蜀汉元气大伤。
士兵们默默驻足回望街亭方向,眼神中充满悲怆,蜀汉军中,再也无法掩盖,那种失落与愧疚。
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,以惨痛的代价告终,蜀汉军队士气低落,整个蜀中更是一片悲恸。
诸葛亮的坚守与无奈
蜀汉大军撤回汉中后,诸葛亮静默良久。
败退的伤痛清晰如昨,几位将士的鲜血,洒在了街亭至汉中的漫漫山野,马谡的失策,成了众将士心中抹不去的伤疤。
那一日的夜晚,诸葛亮整夜不眠,端坐案前,仿佛回忆起,往昔每一位英勇殉国的将领。
此时的他,深感北伐的艰难,和蜀汉的脆弱,但北伐之路,是他无法放弃的信念。
诸葛亮心中痛苦万分,却又不得不面对失败的后果。
他召集众臣,亲自向蜀汉朝堂,陈述北伐失利的经过,未作任何辩解,直言自己用人不当,将街亭失守的过错归于自己。
他决意执行军法,不徇私情。
将士们听闻,诸葛亮准备严惩马谡,不少人心中惋惜,有人前来劝阻道:“丞相,马谡初次出征,经验不足,恳请网开一面”。
诸葛亮却沉声道:“军法不可宽贷!若不能严守军纪,将何以重振蜀汉”!
他虽痛惜马谡,但坚定军纪,以示蜀中众将,行军须以纪律为先。
马谡因街亭失守被处斩,蜀汉内部再无争议,军法严明之风自此确立。
街亭之战的惨败,在蜀汉军中,留下了深刻的阴影,但诸葛亮,并未因此动摇对北伐的信念。
他无数次与心腹将领分析北伐得失,并开始着手调整后备力量,严选可用之才。
诸葛亮深知蜀汉的弱势:国土狭小,人口不足,必须通过北伐以削弱魏国力量,争取存亡之机。
他多次研读地形、布防策略,寻求改善士气,与战术的新方法,期盼未来再次出征。
这一次的北伐失败,让蜀汉遭受了巨大的打击。
那些忠诚而牺牲的将领们,使得蜀汉将士心中,燃起复仇与奋战的决心。
诸葛亮屡屡失意,亦未退缩,他肩负的不仅是蜀汉的生死,更是承载了,汉室最后的血脉之望。
街亭之后,蜀汉境内依旧危机重重,而诸葛亮的北伐之心,未曾熄灭。
数年后,诸葛亮整军备战,发誓再战关中。
他的双眼依然锐利,肩上承载着蜀汉的重担。
诸葛亮没有退缩,再次起兵,重踏北伐之路,他面对的不仅是魏国的强敌,更是蜀汉的时局、资源的紧张以及逐渐丧失的国力。
蜀汉的将士们,将伴随他再次踏上战场,这一场宿命之战,终将成为三国时代,最悲壮的篇章之一。
北伐的梦,在蜀汉的风中飘荡。
诸葛亮数次出征,以孤身肩负汉室的遗命,成为后世心目中的忠臣楷模。
而他的每一次北伐,不论成功与否,始终成为历史中蜀汉悲壮求存的象征。
下一篇:没有了